close


禮拜天去看了《華麗年代》(Nine),雖然沒看過費里尼原作《八又二分之一》以及百老匯音樂劇版本,不過我想這類型電影的確是導演 Rob Marshall 的長項(曾導過《芝加哥》,堪稱是我目前看過的音樂劇改編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我頗欣賞他的表現手法,要將戲從舞台搬上大螢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不少失敗的例子哩),他卻處理得恰到好處、不著痕跡,既不會過於做作,又能夠保有類似舞台劇傳達意境的手法和敘事風格。然而平心而論,我覺得《華麗年代》的成就並沒有超越《芝加哥》。此外,
大多數的人會拿《華麗年代》與《八又二分之一》做比較,不過一來我沒看過《八又二分之一》,無從比較起;二來我認為將《華麗年代》看作是同名音樂劇 "Nine" 的改編電影或許會比較恰當。我算是把它當成音樂劇來看,因此以下我就針對音樂的部份來分享我個人的看法。


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

 


《華麗年代》的歌曲大多是獨唱或是配上背景大合唱,而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多種搭配、有互動、有變化、能夠呈現多元層次與不同風貌的表演方式,簡而言之,就是「男女對唱、同聲混聲二重唱、三重唱......」之類的變化,這也是歌劇和音樂劇的特點之一,多角戀成為萬年不敗題材不是沒有道理的。(試想若是一齣歌劇從頭到尾只有詠嘆調、各自表述的獨角戲,豈不單調?觀眾應該會睡著吧!囧)何況本劇的角色眾多,在歌曲變化及歌者組合方面應該是得天獨厚才對啊!如果音樂劇版本在這方面「先天不足」,電影中新編的歌曲應該要補強一下,可是作曲家卻反而選擇幫母親、妻子和凱特哈德森飾演的時尚記者角色編了三首曲子,這就成了「後天失調」了。但由於我沒接觸過音樂劇版本,因此有另一種可能性,也許是電影把音樂劇版本中一些較有互動變化的歌曲刪減掉了也說不定。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樣的《華麗年代》少了點角色之間互動激盪的火花,連貫性也略嫌不足,難怪散場之後,我一直覺得少了些什麼,當時說不上來,現在想通了,《華麗年代》雖有多角的題材,卻缺乏多角的呈現,單調的感覺跟曲風、節奏並無絕對關係,而《華麗年代》在音樂方面熱鬧有餘,卻顯得激盪不足。



激盪不足不僅是在音樂上如此,《華麗年代》在男主角內心激盪的呈現上,我想應該沒有原劇《八又二分之一》來得充分,改編成音樂劇多少會損失一點原汁原味,但是也會有另一番耐人尋味的風貌。然而《華麗年代》音樂本身激盪不足,音樂跟戲之間的激盪也不足,換言之,就是音樂沒有為戲增色,沒有加到多少分數,《華麗年代》在視聽效果(歌舞場面)方面有爽度,但深度略嫌不足。不過話說回來,我相信導演的處理技巧和表現手法是為這部音樂劇改編電影加分的,整體而言,不至於令人失望。



音樂劇 "Nine"


題外話,看到電影中美豔不減的妮可基嫚,不禁覺得若以如此高超的修片技術,奧黛麗赫本可以多拍好幾部電影哩~(澄清:我是很欣賞妮可基嫚的,這樣說並不是要詆毀她喔~純粹是驚艷又驚嘆!XD)


153829272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ndlesss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