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批踢踢的《choralmusic》看板也發表了這篇文章,今天接到板友來信迴響,很感動也很開心,因此也衍生了一些想法,在此補充如下:
板友貼心地提醒我「花樹下」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地名,其實我知道花樹下是美濃的一個地方,老師傅也確有其人。不過我想在那個地方原本就存在著這樣開滿花的樹,故得此一美名,不是嗎?
昨天一位網友在臉書上跟我分享說這首歌讓他聯想到唐朝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我回應說他這種「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跟實際情況有點類似,差異在於現實是「人事依舊、景物已非」,然而我覺得那種悵然若失的落寞感慨是互通的。
現實情況可參考這個網址:
《一儕,花樹下》客家音樂故事
文中提到:「現今僅存專門製作客家藍衫的老師傅-謝景來,雖已高齡九十五歲,身子倒還硬朗,腦海中的『花樹下』早已夷為平地。」
無論是不是指特定的一棵花樹,如果記憶中也有類似這樣的一棵花樹,那麼這樣的心情便是共同享有的,是能夠引起共鳴的,也正是首句「你曾聽過嗎?」所欲達到的效果。即使記憶中沒有這樣一棵花樹也無妨,那就隨著這首歌來場想像世界的遨遊,描摹出那幅情景,你會更加憧憬、嚮往。
由獨唱曲改編成合唱曲,正好成了對於「你曾聽過嗎?」此一問句的回應,甚至可讓人感受到一種心境的轉換:從一個人的悠悠悵惘出發(帶著一點孤寂感),略帶滄桑地娓娓道來,蔓延開來卻又進入了另一種境界,成了一種共同追憶,一種懷念滋味,一種嚮往,一種回響(echo),就彷彿是一顆水珠滴入池中激起的一圈圈漣漪。
因此我特別喜歡謝宇威+福爾摩沙合唱團的這個版本,謝宇威獨唱版很美,合唱版則是別有一番風味,然而合唱版如果是我們平常合唱團的版本,卻又少了那種層次感,所以我認為「男主唱+合唱團」是詮釋《花樹下》最完美的編制。
這裡有篇文章寫得不錯,可以參考看看:
花樹下 ─ 你識聽過無?
由於我不是專業的合唱團指揮,因此也只能藉由這兩篇文章強力推廣「男主唱+合唱團」的編制啦!(畢竟合唱團裡還是指揮最大!XDXDXD)然而實際上我非常希望各個合唱團未來唱到這首歌時,都可以嘗試這樣子的編制,讓《花樹下》展現更豐富的面貌、綻放出最迷人的姿態,就像頂級巧克力一樣,一層一層去品嚐它化在嘴裡的滋味。當然,前提是要找到理想的、音色適合的男聲。
讓這棵花樹盛開吧!
- Mar 26 Fri 2010 16:59
【續】走一遭夢境一般的《花樹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